新奥门2023资料大全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教育 > 国际交流 > 正文

从留学中国到操办威尼斯影展 马可勒助推中国电影“出海”

2024-01-22 14:54:21大公报 作者:蒋煌基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马可.穆勒多年来向西方推介中国电影。

  意大利人马可.穆勒(Marco Müller),应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舞台的拓荒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华语电影爆发的背后,总有马可.穆勒的身影。“(1975年)到中国留学后,我感觉自己对内地电影一无所知。”日前在福建厦门参加“2023 HiShorts!厦门短片周”期间,马可.穆勒在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或许正因如此,才让这个自称“本土老外”的外国人,在此后的数十年间,一直向西方推介中国电影。

  马可.穆勒,是中国电影圈中被广为熟知的“老马”。1975年,马可.穆勒来到中国留学,并爱上了中国电影,也成了将中国电影系统性地推荐给西方的推手。

  七十年代留学中国

  在中国留学期间,马可观看了谢晋拍摄的《磐石湾》,赞赏有加。“(谢晋的电影)能将社会主义与浪漫主义融合在一起,又不失浓烈个人风格。”

  马可在留学期间的几个月内,大概看了80部中国电影。“看了中国电影后获得的情绪和思考,应该与别人分享。”他想到最好的分享办法,就是操办电影节。

  在1980年代担任意大利威尼斯影展选片委员会委员期间,马可便将凌子导演的《原野》送到了威尼斯,这也是改革开放后内地第一部参加国外大型影展的影片;他还将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介绍到瑞士的卢卡诺影展,该片曾获得银豹奖;第一部在威尼斯影展获奖的内地电影,是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同样也是他推荐……

  马可也在1982年首届都灵电影节上,组织了135部华语电影,参加了电影节的“中国电影回顾展”,这在西方国家是第一次,引起了轰动。

  结识不同风格导演

  游走在中国与欧洲之间的马可,结识了中国五六十年代有代表性的导演,也在中国第五代导演入学期间便与他们熟识。1980年,马可在香港电影节结识了胡金铨,经由他认识了香港新浪潮的年轻创作者;同年同场合,马可认识了杨德昌,开始认识台湾新电影。

  “中国电影一直在发展,中国不同风格的导演,在各个不同时代,对电影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索,让中国的电影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不是统一的一个方向。”马可认为,那个时代的中国电影,有着百花齐放的朝气蓬勃。

  马可以“选片人”“制片人”“电影节主席”等身份,更加在全世界各大电影节中助推中国电影“出海”。他曾自豪地说:“以系统性的努力为中国电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能见度,并帮助中国电影人进入国际电影市场。从张艺谋到李安、贾樟柯、侯孝贤、蔡明亮、张元、刘杰和姜文,多位华语电影导演在威尼斯获得过金狮奖以及其他重要奖项。”

  为中国电影提供平台

  马可承认,西方确实存在着对中国电影的偏见,“现在也有很多新的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内地电影“出海”难成为老生常谈的问题。

  马可更直接地告诉记者,为了将李鸿其的《爱是一把枪》推荐入围威尼斯影展,他不得不多番斡旋:“导演没有偏见,但是选片人有偏见。”而如今,以爱国主义作为价值内核的中国“新主流电影”,撞上了愈发凸显的中西方意识形态对抗,马可说,他只能透过自己的努力,给中国电影和中国的导演提供一个平台,让“龙标”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有更多的展示机会。

责任编辑:李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