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门2023资料大全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文旅V观察 > 小米文旅秀

北路梆子 “飙戏” 香港

2024-07-16 21:15:28大公文旅 作者:米广弘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杨仲义、成凤英、贾粉桃接受大公采访

  夜幕低垂、灯海绚丽、狮子山下、香江河畔,香港中环爱丁堡广场的香港大会堂剧场内好戏连台,座无虚席。6月2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主办的香港“首届中华文化节暨第十二届中国戏曲节”活动中,当东方之珠激荡起慷慨激昂的晋北之声,北路梆子,这朵来自黄土地孕育,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艺术之花绽放无限魅力!

  香港,东方之珠,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市,中西文化的融合之地;忻州,晋北锁钥,表里山河的英雄热土,古代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织的前沿。不同地域却因为北路梆子有了某种精神上的共鸣和文化上的认同!

  听罢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寻常。作为地方戏种,北路梆子在忻州家喻户晓,不仅是戏曲舞台上的绝对担当,也是民间庙会的必备节目。上世纪50年代,北路梆子更是赴京演出,声名大振,风靡一时。2006年,北路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这个古老的戏种与其他地方戏曲一样虽不复往日辉煌,但依然是活跃于民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

  一纸邀约,经山历海,是对北路梆子艺术的认可与推崇。但,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慷慨之声能否唱响国家大都市的舞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获邀后,忻州文化研究院成立筹备小组,开展相关策划、敲定演出人员、推动剧目排练,希望将北路梆子的艺术魅力完美呈现。他们深信此番外出交流并不是生硬的展示,也不是媚俗的迎合,而是基于对文化艺术的认同和尊重。

  “梅花奖”,中国戏曲的最高奖,戏曲演员们穷极一生想要触及的“天花板”。自1993年杨仲义在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摘回首朵“梅花”以来,忻州这方土地又先后“长”出成凤英和贾粉桃两朵“梅花”。当晚7点半,大幕徐起,灯光骤亮,作为北路梆子到港演出的头场戏,杨仲义惊艳亮相。在近两个小时的演出里,这位已阔别舞台近3年的老艺术家仿佛梦回当年,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用一次次高超表演赢得现场观众的高度欣赏与赞誉。接棒第二场演出的是有“塞北明珠”美誉的成凤英。这位头顶“文华剧目奖”和“梅花奖”的双料冠军向来在创作上以善于融合创新而著称。这一次,她表演的剧目正是改编自山东梆子的《画龙点睛》。舞台上,扮演李世民的成凤英刚柔并济、声情并茂,用自己的方式塑造着角色,让观众一次次在泪水和欢笑中感受人物带来的温暖与感动。

  “师妹”贾粉桃在三场戏中都有演出。她主演的《双官诰》作为在港的收官演出,也是“三朵梅花”此次唯一的同台之作。三人上一次同台还要追溯到1998年,作为师哥、师姐的杨仲义和成凤英以配角入戏助阵贾粉桃夺“梅”。此番演出,三人再续前戏,以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为香港观众献上了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三“花”聚港,星光璀璨,让香港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窥探到了孕育生长北路梆子的那方土地的厚重历史与人文性格。演出结束后受到了香港特区的特别感谢,称赞其为香港观众带来了叹为观止的演出!

  从6月21日到6月23日,三场大戏,场场精彩,不仅得到现场观众的喜欢和认可,更得到凤凰新闻、《香港文汇大公》、香港无线新闻等当地媒体的专门报道。那一刻,北路梆子的艺术魅力早已打破了地域与方言的隔阂,心意相通!陌上花开,香沁满园。赴港演出的巨大成功让北路梆子艺术光华万里,甚至有人直言此番赴港足可以媲美上世纪的在京演出。这是一场文化交流、艺术鉴赏的盛会,为繁荣文化事业,讲好两地故事,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责任编辑:张菡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