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门2023资料大全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锐评/黎智英案体现司法公正 《泰晤士报》指控荒谬\卓 伟

2024-07-27 04:02: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壹传媒集团创办人黎智英被控两项串谋勾结外国势力罪及一项串谋发布煽动刊物罪,法庭裁定被告三项罪名表面证供成立。黎智英决定出庭自辩,案件押后至11月20日续审。“表证成立”是指法官以控方证供作初步评估,以决定被告是否需要答辩,这表明控方就黎智英案提出的证供初步看是可靠和合理的。黎智英一方此前不断以各种似是而非的理由企图推翻控方证供,法庭的裁决已表明辩方的理据并不成立,也意味黎智英案进入最后直路。

  黎智英案至今已经审讯90多天,法庭的审讯充分体现公平、透明、符合程序正义,黎智英一方有充足的机会申辩,而法庭的审讯一切都是基于证据,包括裁定“表证成立”,法庭都给出有力的理据,真正彰显司法公正。然而,《泰晤士报》等西方媒体一直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黎智英案,不断抹黑攻击香港的司法制度。日前又发表报道,引述有香港大律师表示,黎智英的审判完全揭露特区政府将司法制度“武器化”,以国安为由对支持民主的媒体创办人进行旷日持久的起诉,严重侵害香港法院的利益。报道又称黎智英案由被捕至去年12月开审已超过三年,其间他一直被关押,声称这个漫长的过程是“惩罚被告的一种隐蔽手段”云云。

  编造事实肆意抹黑香港

  以不知名的消息人士对香港肆意抹黑,不须承担责任,已经成为了西方媒体惯伎。如果报道中的大律师真的提出有关评论,这不但暴露其专业素质堪忧,更是公然的扭曲事实。黎智英关押时间长,主要源于案情复杂性,确实需要大量时间准备诉讼,为免被告潜逃关押是有必要性,而且被判有罪者最终可用还押期抵销坐监日子,这也是香港行之有效的制度,其他地区同样有类似安排,何来“惩罚被告的一种隐蔽手段”?

  至于指香港司法“武器化”,更是含血喷人,毫无理据可言。香港法庭处理有关政治性质的案件,从来都是一视同仁,严格按照香港的法律进行审讯,指香港法律“武器化”意思是法律已经成为打击一些政治人物手段,这是对香港司法的严重指控,但有关报道完全没有提出任何证据,就是因为他们眼中的“民主斗士”黎智英被捕被控,香港法庭就是“武器化”,难道黎智英等人有“免罪金牌”?

  就以黎智英案为例,根据刑审程序,控方先会作出开案陈词,向法庭提供证据,包括出示证物,传召控方证人作供,而辩方亦有权反驳、挑战有关证供,当所有控方证人作供后,举证程序就会结束。法庭会决定表面证供是否成立,如成立则会展开下一阶段的审讯,辩方就需答辩。此前黎智英一方已经申请“毋须答辩”,认为控方证据并不足以令被告入罪。最终法庭裁定黎智英案的表面证供成立,说明法庭在听取控辩双方证供后,认为控方证据或证供是有理据,辩方的反对并不成立。

  法庭用了90多天的审讯时间处理所有证供,听取了控方提供的大量证据,最终作出“表证成立”裁决,充分反映法庭的认真、专业,包括黎智英一方都有充足机会反驳有关证供,最终由法庭作出独立判决,整个过程公平透明,展现香港司法的专业和独立,《泰晤士报》的报道根本是罔顾事实。

  虽然黎智英案审讯仍在继续,但黎智英的犯罪事实已经十分明确,甚至连辩方亦已没有再辩解黎究竟有没有干犯有关罪行。黎智英的三宗罪案情并不复杂:第一宗是指黎智英与《苹果日报》三间公司于2019年4月1日至2021年6月24日与多名同列为被告的《苹果日报》时任高层串谋发布煽动刊物。第二宗是串谋勾结外国势力罪,指黎智英等人于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24日,串谋请求外国或境外机构、组织、人员对香港特区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制裁。第三宗是黎智英与陈梓华、李宇轩等人,于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2月15日,串谋请求外国对特区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制裁。

  法庭裁决有坚实法律依据

  这三宗控罪都十分明确,有没有发布煽动刊物,有没有串谋请求外国或境外机构、组织、人员对香港特区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制裁,看证据就可知道,控方在期间已经列举出大量的文字、影片以及证人供词,指出黎智英干犯有关罪行,有关的短片、文章等在网上随手就可以找到,只要用常识就可以判定当中是否涉及煽动成分,是否有要求外国制裁香港。可以说,对黎智英三宗罪已是证据确凿,欲辩无从。

  最终法庭的裁决,是有坚实的法律依据,让黎智英一方充分辩解,在整个过程中何来损害法治?《泰晤士报》引述所谓匿名“人权律师”称:“在殖民地时期,法官经常违背政府的意愿。但现在我们都摇头了,没有人相信法官没有听从北京的指示”。香港如果没有司法独立,法官听中央指令,黎智英案要审理这么长时间吗?在过程中可以任由黎智英一方提出各种呈请,大打拖字诀吗?这些正是香港司法公义的展现,但同时,任何辩护都要建基于事实,干犯过勾结外国势力罪,就算如何巧舌如簧,如何钻空子找漏洞,都改变不了违法必究的结局。在美国如是,在《泰晤士报》的英国亦如是,如果这样就是司法“武器化”,《泰晤士报》最应批评的是英国政府。

  资深评论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