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门2023资料大全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金融观察/香港新质生产力发展探析\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邓 宇

2024-09-16 05:02: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未来可充分释放“创新+人才+资金”集聚效应,以及“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巨大潜能,将有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近年来,特区政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和路径愈发清晰,投入创科产业的力度也在加大。随着国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启动,两地互联互通机制日益走向成熟,预期香港在全面对接国家战略和释放自身优势潜能,加快融入大湾区科技创新生态圈,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以改革创新思维开辟新的发展机遇。

  香港经济转型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一方面是香港自身经济增长模式亟待调整,传统的增长模式已无法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在于国家的战略布局发生调整,即从过去的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也为香港的产业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

  为什么说,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必然趋势?

  一方面,香港经济增长面临新的内外挑战。由于地缘政治形势变化及“逆全球化”思潮涌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遭遇外部冲击较大,加上新冠疫情影响,香港经济遇到一定冲击。香港经济的内生性增长也面临转型阵痛的压力,迫切需要摆脱旧的增长路径依赖,寻求新的增长点。考虑到外部形势存在不确定性与国内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以及本港零售餐饮、商业地产等行业存在波动,亟需结构化政策驱动经济持续增长。除了巩固一些传统优势,还需要加大改革创新,以更大力度推进新旧模式更替和新旧动能转换,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巩固提升全球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香港的产业亟待优化升级。传统意义上,香港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有其历史原因,也与其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有关,故逐渐形成了以金融和贸易为主的服务业占主要地位的经济模式。客观而言,香港如今的产业结构虽然是适应内外形势变化的结果,但也面临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近年来,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特区政府相继发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制订未来5至10年创科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将研发强度提升至2%,并推出100亿元的“新型工业加速计划”,瞄准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AI)与数据科学、先进制造和新能源科技三大战略科技领域,加大布局未来产业。

  自身拥有三大优势

  在笔者看来,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以下三点优势:

  其一,香港是国家的内外循环重要支点。香港在“一国两制”下拥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扮演关键角色。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香港的战略布局,赋予香港在服务国家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进程中担当重任。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香港“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同年国家科技部与香港携手推出联合资助计划,强化两地科技合作,支持香港加快建设国际创科中心。2023年发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进一步谋划“携手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新标杆和国际科技创新高地”。

  香港未来可充分释放“创新+人才+资金”集聚效应,以及“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巨大潜能,将有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同时,香港在法律、财务、审计及评级等的国际化专业服务平台,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香港的国际经验,对标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主动参与到国家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其二,香港的科技创新拥有比较竞争优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百强科技集群显示,“广州─深圳─香港”科技集群连续五年排名全球第二,得益于香港所拥有的顶尖的科研人才资源及科研实力。

  过去三年间,香港特区政府也加快了推动产业升级,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在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超前布局,包括引进国际优秀人才和创科企业,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依托,致力于打造包括北部都会区在内的科技创新基地,同时继续壮大数码港和科技园规模,加大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在港发展。

  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底,香港创科领域从业人员数量已接近5万人,其中研发人员较2014年上升35%达到近4万人。此外,香港拥有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及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各类资本参与香港科技创新的兴趣浓厚。例如香港科技大学投入5亿元成立创新创业基金(Redbird Innovation Fund),并将吸纳市场投资伙伴,与港科大共同创立价值达20亿元的风险投资基金,以支持港科大初创企业的发展。由特区政府全资拥有的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则被视为“港版淡马锡”,旨在于推进香港创科发展。

  其三,香港具备支持科技创新关键要素组合。从行业发展周期来看,科技创新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高投入和长期投资,即所谓的耐心资本,高成长、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科技创新产业离不开金融的配套支持。香港立足于“三个中心、一个高地”的定位,兼具金融、贸易、航运以及人才等核心要素资源组合,因而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言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条件。

  目前,港股市场2609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约为31万亿元,新股中的科技、制造业等占比提升。2023年3月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推出“18C”改革,允许未盈利甚至无收入的“特专”科技公司上市,2024年8月又宣布修订规则,大幅下调专特科技公司上市门槛及特殊目的公司(SPAC)进行SPAC并购交易的门槛,以强化香港作为科创企业理想上市目的地的地位。

  未来,香港可以加强资本市场和资管等资金密集优势,吸引更多科技企业并加大科技创新投资力度,将科技园、数码港以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成为从“1到10”,以及“10到100”的“转化基地”,逐步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规模效应。

  长远发展三项建议

  最后,笔者对于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三点建议:

  一是聚焦服务国家高水平开放,深化两地互联互通。建议从三个层面着手:(1)香港须精准定位自身在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角色功能,持续发挥连接内地和全球资本市场及投资者的关键纽带作用,进一步深化两地服务贸易开放合作;(2)香港未来将承担大量国家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试点的任务,须不断总结国家高水平开放试点的经验成果,深化两地互联互通机制,加强服务中资企业“引进来”、“走出去”;(3)建立推动香港科技发展蓝图落地的配套机制,同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及成渝等重点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地建立长期合作,积极对接重点科技创新龙头企业、中小型科创企业赴港投融资。

  二是持续发挥比较竞争优势,加快打造国际创科中心。建议从三个层面着手:(1)建立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在行政职能、专门机构、财政预算规划以及科研经费管理等维度推动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新田科技城基础建设及加大招商引资、引才力度;(2)借鉴内地的地方产业基金的成熟作法,比如合肥模式、深圳模式等,以政府创科产业基金带动吸纳私人资本参与,共同做大科技创新投资规模;(3)围绕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健全配套市场机制,集合国际知识产权机构、高等院校、专业服务公司等力量,搭建有利于技术成果转化的平台,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及成果定价、转让等功能。

  三是推动创科金融服务建设,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建议从三个层面着手:(1)以改革创新思维推动科技创新落地,例如由政府全资建立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投资机构,并培育更多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耐心资本;(2)构建公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等合作交流平台,建立各层级的联络对接常态化机制,推动重点科技创新计划、科技创新产业在大湾区的分工协作;(3)引导和支持香港金融机构发展科技金融,譬如深挖商业银行、保险以及资管等结构化潜力,鼓励长期投资、科技股权投资,提高科技行业信贷占比,扩大创科产业投资规模,提升科技金融服务品质。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