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门2023资料大全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货币观察/加强供应链金融 突破西方垄断\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 王芳

2024-09-11 05:02: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在全球供应链合作中取得伟大的经济发展成就。

  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中国为供应链伙伴提供金融服务,可以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增强供应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也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基础,以国际货币金融变革促进全球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供应链是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是全球供应链体系萌芽、初步形成到快速发展全过程的重要推手。最初,凭借工业革命后的较高生产力水平,主要发达国家主导形成了“发展中国家供应初级品和农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并出口最终品”的国际分工。

  20世纪80年代,以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进行了工序型国际产业转移,发达国家主导形成了“发达国家掌握核心技术、品牌和消费市场,发展中国家从事组装加工”的深度国际分工。

  进入21世纪后,各国产品研发、生产、销售进一步在全球分散,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通过供应链上各主体之间的国际贸易实现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全球供应链体系更加成熟。

  2008年是一个关键转折点。此前一直主张经济全球化、主导国际分工的发达国家,由于自身产业空心化等原因相继爆发金融危机。反观中国,不仅受金融危机影响小,更在危机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这个借着改革开放、人口红利和优惠政策才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后来者,虽然是被动参与全球分工、接受发达国家国际产业转移,但是加入WTO后5年就成为全球第二大货物贸易国、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依靠制造业基础在全球危机中表现出了更好的经济韧性。

  逆全球化引发系统风险

  正是此背景下,曾经主张经济全球化的美国等发达国家采取技术封锁、加征关税、限制投资、立法补贴等多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推动制造业回流,在全球范围内强推“逆全球化”、“去中国化”,导致全球供应链体系逐渐偏离其原本的轨道。近年来他们更是挑起对华贸易摩擦和“科技脱钩”,试图通过“卡住”上游供给来打压中国在关键产业链的发展能力,不惜以全球范围的“脱钩断链”来扼杀中国经济。

  需注意的是,尽管发展中国家对全球供应链体系的贡献度上升,但是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主要国际货币和国际金融基础设施、社会标准环境制定权等关键环节,几乎由发达国家垄断。欧美将俄罗斯主要银行踢出SWIFT系统,禁止其使用主要国际货币完成跨国交易,反映金融制裁对一国供应链安全具有颠覆性影响。

  参加全球供应链合作,是一国融入国际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但供应链上的绝大多数参与主体又是被动与弱势,只能依靠其他有能力者来整合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并非任何一个主权信用货币都有条件发挥国际货币职能,也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金融体系有能力和有意愿服务于全球供应链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供应链体系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都具有全球公共产品属性。

  问题在于谁来整合全球供应链?谁来为可持续全球供应链提供国际货币金融服务呢?研究发现,愈是处于全球供应链重要位置的经济体,其通过金融服务功能来提升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福利水平、增强全球供应链韧性的效果愈是显著,而且伴随一国金融体系服务全球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该国货币的国际使用基础也必然更加夯实。

  在模型模拟、案例研究、文献分析基础上,笔者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首先,金融体系融资效率提升,可以缓解供应链上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并提升一国(地区)面对关键技术领域供应链冲击的能力;其次,金融体系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可以缓释供应链冲击产生的全球经济波动,譬如巨灾保险和各类金融衍生工具可以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等对全球供应链伙伴的负面冲击;再次,跨境支付效率提升,可以通过成本节约效应直接提升供应链上各国(地区)的福利水平,支付结算货币多元化,在一定条件可降低供应链冲击引发的汇率风险。

  加大中国金融体系对全球供应链的支持与保障力度,可以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增强供应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也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基础,以国际货币金融变革促进全球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工作方向包括:1)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以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推动制定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全球标准,以高水平金融开放促进全球供应链互联互通。2)运用区块链、大数据技术定制化供应链风险管理方案,构建政企协同的供应链保险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风险管理对供应链稳定的保障作用。3)提高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对全球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服务质效,更好支持“一带一路”、RCEP等重点区域的贸易投资活动;参与国际组织牵头的跨境支付标准制度工作,积极提供安全、便捷、可兼容的跨境支付服务。

  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经济体,中国为供应链伙伴提供金融服务,就是在弥补优质全球公共产品缺口。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国际计价货币、国际支付货币和国际安全资产的新增选项,也是中国在供给优质全球公共产品。然而,中国在现行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同样缺乏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一样处于“弱势地位”。

  不仅如此,由于挑战了主要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和金融霸权,中国正在全球范围遭遇围追堵截。

  如果现行的主要国际货币和国际金融基础设施不能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而全球供应链上的重要国家又被限制提供国际货币金融服务,那么从全球发展和全人类福祉角度出发,这样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显然与全球供应链体系并不适配。

  如果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重要国家不仅拒绝提供充足有效的金融支持,甚至还利用金融垄断地位任意提高融资成本、禁止国际交易或中断跨境支付,那么对全球供应链安全和相关各方福利水平就会产生灾难性影响。由此可见,国际货币金融服务对于全球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其实是“双刃剑”。

  虽然中国是“逆全球化”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但是也能看到希望。目前地缘政治风险达到冷战以来最高水平,大国博弈与货币竞争更激烈。一方面,中国主张的新型经济全球化和人民币国际化被个别国家看作是威胁和进攻,因而会遭遇巨大阻力甚至面对“金融核战”威胁。另一方面,很多国家(地区)出于对自身安全性的考虑,全力增强双边本币合作与区域对接,积极推动国际计价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这就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创造了新的空间。

  合作共赢符合人类利益

  也要看到,即使在美国政府持续施压之下全球供应链被打散,但仍未完全断开。中美直接贸易联系明显减弱,各自最大贸易伙伴均已改变。但与此同时,墨西哥、越南、印尼等国更多地嵌入到中美之间,中间节点增多使全球供应链的战线拉长,也更加多元化、分散化。而且随着这些中间贸易伙伴日益加深与中国供应链的联系,中美两国的间接贸易联系反而还增强了。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在全球供应链合作中取得伟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中国更是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因为我们相信“发展才是硬道理”,塑造“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始终坚持以开放促合作,坚信“合作能够发展,发展可以共赢”,践行和平发展和多边主义,团结一切有生力量,致力构建包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全球供应链合作网络。

  尽快走出全球经济停滞困局,这是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为此需要全球共同行动来解决全球重大问题。面对“二战”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全球重大变化和挑战,正是因为践行和平发展和多边主义,世界各国通力合作,才能共克时艰,重返经济增长的正轨。面对当下多重危机叠加的复杂形势,必须依靠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战找出全球化解决方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