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门2023资料大全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十八弯/赛场采访的“金牌”\关 尔

2024-08-13 05:02: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万众瞩目的奥运会向来有两大赛场:一是全球运动员的激烈比拼;二是各地媒体的同台较量。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在巴黎奥运会新闻采访大战中突围而出的,竟然是来自TVB的非专职记者方力申。

  网上广泛流传着方力申的诸多采访“高光时刻”。面对“中国飞鱼”潘展乐,他抛开千篇一律问感受的套路,从“泳池深浅、尿检影响”等技术层面进行求证,得到具体详实的正面回应;采访四名香港游泳运动员时,他又以走心贴地的问题引出选手们的肺腑之言,呈现了一段“笑与泪交织、人情味十足”的即兴采访“名场面”。不少观众为之共情、感慨万千,笑称“没曾想奥运金牌记者竟然住在我的收藏歌单里”。

  其实,方力申的“有效采访”火爆出圈,很大程度上“全靠同行衬托”。本届奥运会接二连三出现不少名记的“翻车现场”──有记者请潘展乐将国家游泳队男运动员“按照‘谁最帅’排个名”,得到“一样帅”的回应;也有记者好为人师地想教全红婵“用英文说‘拿捏’”,对方直截了当拒绝道,“我不想知道”。

  俗话说,“三分写作,七分采访”。作为新闻报道中绝妙又高超的艺术,采访本无固定模式,但最基本一点,记者提问前必须对受访者的话题点、禁忌点及性格特点有所了解,才能问出落点准、关注度高、指向性强的好问题。上述“翻车”话题,有的是以小报狗仔或迷弟迷妹的饭圈视角,抖机灵、蹭流量,试图制造一些娱乐边角料;有的则是硬搬名言,硬设议题,不合时宜地喊口号上价值,希望诱导选手们声情并茂地讲出“标准答案”。怎奈这一代运动员个性张扬、清醒通透,不喜欢“配合演出”,于是便出现了受访者无言以对、观众们脚趾抠地的尴尬局面。

  如今,巴黎奥运曲终人散,但新闻采访仍将继续。如何在繁芜喧嚣的舆论场中保持专业水准,提问采写出真正具有公共价值的内容,是丢失了“采访金牌”的媒体业界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