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门2023资料大全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金庸文化大家谈 系列三/仰望、致敬与传承──百年之际我们如何重读金庸\傅伟中

2024-08-13 05:02:0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傅伟中

  百年之际我们重读金庸,纪念金庸,不仅因为金庸小说对无数华人的青春来说是一段风云激荡的文学旅程,让我们领略百转千回的情节,认识至情至性的人物;她更是一座中国文化源源不断的精神宝藏,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直到今天,每一个时代,人们都能在其中领略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深厚内涵。

  从源头讲起,正是中国文化的滋养,让金庸的武侠世界无处不折射出中国人的精神。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七二年,是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旺盛期。这十七年里,金庸创作出十五部家喻户晓的武侠小说。曾有读者问金庸:“您的武侠小说这么严谨,是事先编排结构好的,还是一边连载一边想下一步该如何写?”查先生说,他事先构思的是人物的性格,然后再将这些性格放在后续展开的情节中,随着不同场景和情节的发展,自然而然地演绎出人物的命运。更为令人称奇的是,除了文学,金庸小说还涵盖了中国传统中的天文地理、五行八卦、儒释道哲学,以及大量历史掌故。

  我想,金庸小说中个性鲜明的人物性格以及错综复杂的情节冲突,从未离开过中国文化的底色。《射雕英雄传》中,如果没有对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浸润,就不会走出尊师重道、匡扶天下的郭靖;相反,《天龙八部》中,如果没有对儒家道德伦理的局限性的理解,也就不会有萧峰在雁门关前自刎的悲剧。

  人物之外,金庸作品中,随处可见对中国文化的取材与运用。最为常见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对作品的滋润。最著名的莫过于李莫愁常挂在嘴边的,出自元代词人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对于金庸小说这座“文化大观园”,当代学者从文学、历史、宗教、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挖掘其文化价值。

  回到金庸作品上,其笔下的故事也透露着中国文化对情与义的深刻理解。金庸先生也曾说过:“我的小说价值在于强调是非观念,做人强调要有侠义精神,看到不公平的事情要站出来,同情弱者,见义勇为,不该做的事情不做。”这种侠客般的正义感和价值观,伴随着金庸的一生。

  然而,金庸武侠小说所体现的侠义精神,与《史记》中的游侠精神有所不同。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不仅涵盖江湖纷争,还延伸至家国江山。其笔下的主角,虽然心向江湖,却都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情感。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捨小我,成大义”的价值观的体现,更投射出金庸成长与创作时代背景的特点。金庸出生于辛亥革命后的第十三年,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香港回归,金庸的一生,经历了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到自立自强的转变。

  可以说,金庸小说脱胎于传统文化,又有对时代发展脉络的诠释和展望,因此,学者们不仅流连于金庸构建的武侠宇宙,更通过虚拟的时空触碰现实的世界。由香港三联出版的《金庸:从香港到世界》,就对小说中隐含的殖民统治,以及香港人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探讨。而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的《另类金庸──武侠以外的笔耕人生》,则收录了金庸刊载于报刊杂志的文章时评,让读者理解金庸如何在不同时期,以不同身份解读现实社会。

  另一方面,以金庸作品及其所衍生出的各式各样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贡献。香港中华书局曾出版《亦狂亦侠亦温文──金庸的光影片段》,该书作者、著名收藏家吴贵龙从多年来搜集的金庸相关藏品,包括报纸、周刊、广告、剧照、小说到漫画等,细数金庸小说与流行文化的渊源,很值得“金粉”参考。

  在过去的十年,香港三联书店、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商务印书馆和香港中和出版,致力于金庸小说及其相关研究的出版工作,共出版了二十二种有关金庸的书籍,有评论文章、学术考据,也有精美图册,这些书籍内容涵盖文史哲以及作者生平等多方面,在金庸小说研究领域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为读者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如今,距一九七二年金庸封笔前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问世,已是半个多世纪过去。在纪念金庸诞辰百年之际,作为出版人,我们更会不断探索与时代同步的传播方式。

  作者为联合出版集团董事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