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门2023资料大全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白话文人物志/英敛之\李春阳

2024-07-25 04:03: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英华,字敛之,号万松野人,满族正红旗人,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生于北京西城。其幼年习武,“仆当弱冠前后,颇喜吟咏”,涉猎极广。“交接多贫苦无聊辈,酒酣耳热,相与扺掌谈天下事。遇奸贪误国,豪暴虐民诸行为,未尝不发指眦裂,痛恨唾詈,为之结轖终宵也。”十九岁阅读汤若望《主制群征》,对天主教发生兴趣,二十二岁皈依。一九○○年庚子事变,英敛之因离京而幸免于难,日记文稿散失颇多。

  他一生做了两件事,创办《大公报》,创建辅仁大学。两事有其一,足以名垂青史。《大公报》于一九○二年创刊,志在变相延续百日维新运动,在政治上英敛之主张君主立宪,忠于光绪帝(他的夫人姓爱新觉罗)。思想上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实际上与蔡元培及《新青年》同仁接近。创刊之日,他在日记扉页上抄录梁启超的诗作“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可以看出,他办这份报纸受到梁启超的影响。他主持《大公报》前后十年,以“敢言”享誉京城。曾公开要求慈禧归政光绪帝,冒着很大的风险,如《大公报序》所言,“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论其宗旨,“在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创刊第二天的《〈大公报〉出版弁言》曰:“本报但循泰西报馆公例,知无不言。以大公之心,发折中之论;献可替否,扬正抑邪,非以挟私挟嫌为事;知我罪我,在所不计。”

  英敛之时代的《大公报》曾大力提倡白话文,影响甚巨,从创刊之日起,即闢有“附件”一栏,采用白话文体。“近有许多朋友,嘱本馆演一段白话,附上报上,为便文理不深之人观看,未尝非化俗美意。本馆不嫌琐碎,得便即用官话写出几条。”

  他还用白话发表《戒缠足说》,提出许多具体办法禁绝这一陋习,宣传男子剪辫、易服,这些开明的主张与从事革命的人不谋而合。英敛之还派遣女记者吕碧城赴欧美采访,可谓开风气之先。

  英敛之“保皇”的政治主张始终如一,辛亥革命之后,《大公报》被迫改版,将报头上的清朝宣统纪年改为中华民国年号,英敛之就隐退了。一九一二年之后,《大公报》的笔政由樊子镕、唐梦幻主持,英敛之隐居香山静宜园,潜心宗教和教育,一度做过熊希龄开办的慈幼院院长。一九一四年在香山成立辅仁社,招教中子弟研究国学。一九一八年著《劝学罪言》,开宗明义即曰:“本国人不通本国文字,何以接人?何以应事?论其效果,不过自绝于高尚社会,自屏于优秀人群而已。此等是非最易了解,尚何足辩?”

  一九二五年英敛之得到美国教会的支持,在北京创立公教大学(后改名辅仁),担任校长,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病逝。生前教廷驻华代表刚恒毅(Celso Costantini)为其申请圣大额我略骑尉爵位,在三月二日颁发,已在其卒后一月多了。

  陈垣继任为辅仁大学校长,他评价英敛之如下,读之令人感慨:

  “生平服膺基里斯督,好西利泰、汤道未之言,慕徐子先、李振之之风;慨乾雍以后,教学凌替,隐然以文艺复兴为己任,曾于香山静宜园创辅仁社,四方来游者众,犹以为日尚浅,成效未大睹,乃复著书劝学,名曰罪言。卒之诚动教廷,声闻邻国,于是有公教大学之设。公教大学,以阐发文明,保存旧学为标帜,造端宏大,未能即成。今甫成国学一部,而先生已赍志以没矣,悲夫!”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