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门2023资料大全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灯下集/《香港史读本》读后有感\孙 扬

2024-07-23 04:03: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七周年之际,由刘智鹏和刘蜀永两位香港史学家撰写的《香港史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出版了。作为香港史研究领域的后辈,笔者拜读后的最大感受是,这是一本既具睿智深邃历史大见解,也有妙趣横生历史小细节的普及读物。

  《读本》精妙之处,在于很好地处理“学术”与“普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篇幅不大,却浓缩几代香港史研究者的心血,虽是“小书”,也显厚重。

  首先,学术研究是学者服务社会的根基,厘清事实是史学研究的第一要务。例如,两位作者用考古证据和各种文献告诉读者,古代香港历史丰富而精彩,这方土地日后的种种繁荣是建立在先民辛勤劳作的基础之上。

  其次,释疑解惑是历史普及读物的重要功能。为此,《读本》专设“历史文化知多点”栏目。例如,一九七二年三月八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致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要求在《反殖宣言》适用的殖民地名单中删去香港和澳门。《读本》照录黄华信函全文,并用“如何理解黄华致联合国的信函”和“‘被侵占领土’与‘殖民地国家’的区别”两则“历史文化知多点”告诉读者,《反殖宣言》适用的是“殖民地国家”,但香港和澳门不是国家,它们是外国侵占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因此不能列入《反殖宣言》适用的殖民地名单。

  再次,《读本》客观持平,论述公允,体现历史研究平和而磅礴的思想力量。例如,作者着重论述香港华人历史贡献的同时,亦用不少笔墨指出,占香港人口少数的非华裔移民也曾对香港社会的发展作出过多方面贡献。再如,《读本》论述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时,既论及香港对国家不可替代的特殊贡献,也实事求是地指出,香港同胞也是受益者,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香港发展了自己,建设了国家,有益于世界。

  此外,《读本》体例颇具新意。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按照时间序列逻辑,展现香港从古至今的社会变迁。下篇通过移民城市、联通世界和背靠祖国三个方面介绍香港社会发展的特点。一般而言,历史读物大多以政治为主轴、时间为主线,优点是眉目清晰,符合大多数读者历史感知习惯。缺点也很明显,容易忽略普罗大众日常生活变迁,也较难呈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要素。《读本》兼及时间维度和结构维度两种视角之长,且紧扣“香港社会”这一主题,不乏对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的描绘,既关怀大历史,也珍视小人物。有关茶餐厅缘起的记叙、市民襄助国家文教事业的故事、“纽伦港”名称来历的解读,读来颇让人感到亲切和温馨。

  最后,《读本》图文并茂,生动展示历史的“现场感”。香港大约是所有中国城市中历史影像资料最丰富的地方,《读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几乎页页皆有配图。图片可以放大文字难以描绘的细节,彰显文献无法表达的力量。一九六○年代港岛天后庙道山坡上的寮屋区与远处栉次鳞比的摩天大厦对比鲜明,呈现经济起飞年代香港的复杂面貌,仿佛在诉说生活于这方土地上人们的悲欢离合。

点击排行